广东省基督教教堂(点)恢复开放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广东省基督教教堂(点)
恢复开放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我省低风险区域的基督教教堂(聚会点)。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根据属地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指导督促各地堂(点)处理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有序恢复开放的关系,以科学、合理、适度、管用为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有序恢复开放堂(点),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坚决防止疫情在堂(点)范围内传播,切实保障广大信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而异。堂(点)恢复开放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区域必须是低风险区。
2、坚持因场所异。恢复开放前,场所必须做好防护物资储备、人员培训、应急预案制定等准备工作。不能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暂不开放。
3、暂时不举办大型宗教活动。堂(点)以外的大型教会活动、跨地区的大型教会活动、超过堂(点)所容纳的大型聚会活动,原则上暂不举行。恢复正常批准开展大型宗教活动另行通知。
三、职责分工
各堂(点)要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属地各级两会要加强对所属堂(点)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接受属地宗教部门巡查监管和属地卫生健康部门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小组:
各堂(点)要成立疫情防控专项小组,场所主要教牧人员或负责人全面负责防控工作,要设立健康管理责任人,主动对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实施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场所感染控制与隔离制度、流程并组织实施。
(二)恢复开放前准备工作:
1、加强人员健康管理。对驻堂同工(包括教牧同工以及干事、门卫等)以及必须主日崇拜参与服侍的义工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居住地以及近14天出行轨迹健康状况,申领健康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以上人员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2、开展场所安全整治。对办公区域、活动区域以及洗手间、电梯、空调等重点区域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加强场所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特别是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等进行及时检查及整治。
3、做好防疫物资配备。提前准备足够开放后使用的口罩、消毒液、洗手液、测温仪等。落实专人管理、专门存放,特别加强对酒精、消毒液等易燃物品管理,杜绝中毒、火灾等事故发生。
4、制定开放接待计划。根据当地防控要求,科学制定场所开放时间、入场人数、开放线路、场次等,确保防控能力与接待能力相匹配。
5、开展人员培训及模拟演练。对所有同工及必须参与服侍的义工分批次进行健康教育和防控岗位技术培训,特别是出入口管理、体温检测、消毒液配制、防控宣传,安全应急等岗位的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演练活动,现场演练场所开放时的人员入场、体温测试、接待引导、突发应急等情况。
低风险地区内堂(点)在完成上述5项工作,并对相关准备情况作出综合评估后,可由堂(点)将相关疫情防控专项小组人员名单、应急预案及相关物资准备情况评估报告,报属地乡镇(街道)审核并现场查验后,报当地民族宗教部门申请恢复开放。
(三)开放过程措施:
1、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公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信徒发布教会防疫防控安排和相关疫情防控知识,在教会主要出入口张贴防控告示和放置宣传手册。告知信徒服从、配合公共场所在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公布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电话。
2、落实进门测温扫码措施。入口处设置专人进行体温检测和监督落实扫“粤康码”等电子健康码,如发现体温异常(≥37.3oC)或健康码为红码、黄码的信徒,应当劝阻进入教堂,并提醒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对无法出示健康码的信徒,可凭7日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证明,或7日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通知书,或有效身份证明做好个人信息登记,且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入。
3、强化人员流量管控。教会实行网络预约、分时分批,限制流量等措施减少人群密集。防止人员聚集,减低疫情感染风险。进入教会参加聚会人数不超过日常最大承载量1/3。教堂内座位实行编号。主日崇拜及周间聚会等采取隔位和错位就座方式,控制相隔距离和就坐人数。避免人群拥挤和聚集。疫情防控期间进入教会的人数在宣传中予以公告。主日崇拜以及周间聚会、团契期间所有参与人员包括教牧同工、义工、信众必须正确全程佩戴口罩。教牧同工与信徒交流时必须保持1米以上距离。
4、主日崇拜不同场次之间间隔1小时以上,在间隔期间对礼拜厅采取消毒处理。
5、加强教会内部所有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教会内尽量减少用餐,驻场同工或义工需要用餐时,采用分时段、间隔式就餐。